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書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心得雜感

 


今年在找書籍時發現這本,算是老書新出,當時在找二手書時發現張老師文化以前有出過舊版(譯作蛤蟆先生的希望),這次是重譯再出版,封面也走可愛風格。本書意外地很紅,圖書館預約排了一堆人。

前陣子預約到手後開始閱讀,這本書主打的是透過動物擬人化的小故事,深入淺出地讓讀者知道「溝通分析心理諮商」進行的過程,諮商的核心主題…等等。 我個人期待在本書中看到一個有心理上困擾的人如何透過諮商師的技巧讓憂鬱的心情撥雲見日的過程,也很想知道這門學問的「科學性」。不過實際讀完了覺得… 就只是簡單的科普書,書裡的諮商過程沒有什麼特別讓我驚奇的地方,應該說反而覺得把病人的心理狀況歸因於兒時父母成長過程中施加給病人的壓力而不怎麼服氣。

不服氣的原因是蛤蟆先生之前可是活碰亂跳的一直搞事(詳情可以看本書的背景童話:柳林風聲,這是簡介),突然變得抑鬱起來如果要說是因為兒時累積的創傷與被施加的人格詆毀乍然發作了…這不是很能說服我。 另外個人想前教養的迷思,此書探究父母對於小孩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基本上的論調是「父母的教養態度固然會影響子女,但並非是最重要的,頂多就是和朋友同儕、成長過程的社會風氣…等一樣重要…所以父母並不需要扛太多責任在自己身上,放寬心會更好」,所以本書蛤蟆先生把父母的影響力放在這麼重的位置,我是覺得有待商確啊。

現代社會透露出有心理情緒困擾的人相當普遍,很不幸的是個人周邊真的有到需要就醫或找諮商師的患者,好像都沒有完全康復過,頂多就是透過藥物控制了,或者是保持自身與他人的距離讓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恢復健康(因為就漸漸了不再連絡)。  心底也不免再想諮商師或心理醫生的效用到底有多少?畢竟一般身體的病我們期待藥到病除… 對於心理上的重感冒也期待有效的解方。

回到本書…雖然蛤蟆先生十次面談就恢復自信心的過程我不是很信服,但本書介紹一些溝通分析的科普我覺得還是蠻不錯的。比如說OK的四象限 (Life position) ,讀起來讓我想起國中老師常會要我們抄錄的靜思語錄。 另外本書的一些觀念也會讓我想到之前在podcast看過劉軒提過的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但沒有滿足我原先的期待就是。說到底,許心理諮商本來就有其極限性了,正如身體上的病痛很多都要靠自身的免疫力,心靈上的風浪與糾結,也只有自己堅強的內心、自信與看開想通,才能有轉機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