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書摘] 赫曼.赫塞 《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 心得雜感



我們容易陷入語義迷宮和文字矛盾的地方…在我看來,事情的本身勝於語言;他的德行和為人重於他的言教…

我之所以認為他(佛陀)是一位偉人,並非在於他的言詞和思想,而是在於他的德行與為人。



流浪者之歌有很多中譯版本,我所讀得是志文出版社,徐進夫翻譯的版本,我覺得這版的人名譯得很棒。


為了不被定見影響,所以接觸本書時並不先看導讀、評論與心得。我初看此書時以為是講佛陀成道的故事 (因為主角名叫是悉達多,是佛陀俗世的本名)。然而隨著故事描寫到悉達多遇到「佛陀」,才驚覺原來此悉達多並非彼悉達多。XD


其他有的翻譯版本為了避免這個誤解,而在翻譯的人名上動些手腳。但在本心得中的悉達多為本書主人公的名字,此外其他角色譯名也多少會與別的版本有所出入,暫且不提。


當悉達多遇到佛陀後,發覺真理是無法從世尊言語的教化上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身體悟才行,所以他離開了佛陀,回到俗世,以妓女(Kamala,渴慕樂)商旅(Kamaswami 渴慕思華美)為師,有了孩子,對於世道有更進一步的體悟。


但物質欲望並沒能解決其性靈對真理的渴求,悉達多最後又離開俗世,在河畔邊當擺渡人,渡化自己也渡化來往的人們。之後因緣聚會,與孩子(Vasadera 婆藪天)重逢,但而後孩子又遠離自己,一如當初自己為了修行遠離父親,遠離家園。


故事的結尾是悉達多與老友高聞達(Govinda)重逢。高聞達是悉達多年輕時離家時一同的修行伙伴. 兩人在佛陀停腳處求道時,高聞達留下來追隨佛陀,而悉達多則邁往俗世。之後他們兩次相逢,兩次都是悉達多先認出高聞達。

高聞達在書中為悉達多的影子,其與悉達多在求真理的道路上是兩種不同的方向。前者待在佛陀身邊,聽聞教法,思索許多道理但並沒有真正的感悟;而後者身踐紅塵,反而徹底的開悟。


覺悟的法門

一般來說修行這兩個字給人的形象就是出世隱居,脫離俗欲。本書給予修行求道另一個值得深嚼的啟示,那就是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切身的體悟

但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太突破的概念,套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又或者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生命感官的行動與體驗 和 內心思維的沉澱,真理的探尋之道,本來就是內與外相輔相成的啊! 至於書裡傳達「言語的教化不能成為求真理的路標」這類的論述,其實我們熟知的禪宗這一體系也有「見性成佛」的說法 (即從日常生活中悟道,這是我小時候讀林清玄的書獲得的印象…雖然林清玄這個人後來因婚變而聲勢大跌。XD)

總之赫塞所著的流浪者之歌,是別有意含的故事,但對我來說並未因而獲得更深更特別的體悟,但這當然無損於我對其出色作品的評價。

追尋人生的意義是不間斷的過程

生命的意義,就是在追尋人生的意義。 類似的話應該已經出現在無數的書籍、演講之中了。(最近看到一次類似的話是在柯文哲TEDxTaipei的演講)  但還無論如何,細細體會之下,還是這麼地真切。

我一直懷疑書末的悉達多的擺渡生涯絕對不是求道的終結。因為飢渴的靈魂不會有餵飽的一天,人生的流浪者除了死亡不會停泊 。

////////////////

應該是個好書,而且是不少哲學概論的入門讀物,但怎麼網路上找一輪,都沒有看到讓我覺得暢快的讀後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