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 "聽說桐島退社" 作者的新作,話說約一個月前我看了 "聽說桐島退社了 "的電影版,感覺後勁十足啊,應該近期也會寫個心得。
故事的主軸容我再整理一下。
這是一個描寫在人生十字路口徬徨的故事。
男主角(拓人)與其同居的友人(光太郎)面臨將畢業,求職前的人生關卡。
日本大學,應屆畢業生投入 "就活" (就職活動) 可是人生大事,畢竟日本企業有著喜歡找新卒 (新鮮人)的傳統。光太郎的前女友(田名部瑞月),及其友人(小早川里香) 在同一時間也準備求職,於是四個人共同組成類似讀書會的形式,彼此為未來努力。
日本大學,應屆畢業生投入 "就活" (就職活動) 可是人生大事,畢竟日本企業有著喜歡找新卒 (新鮮人)的傳統。光太郎的前女友(田名部瑞月),及其友人(小早川里香) 在同一時間也準備求職,於是四個人共同組成類似讀書會的形式,彼此為未來努力。
小說的劇情主軸除了四個人努力尋求企業內定的過程之外,也著墨年輕世代使用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臉書、推特、blog之類的服務)的情況
人們使用這類SNS時,目的要不是表現自己,再不然就是發洩情緒。和傳統的論壇、聊天室不同的是,這類服務是將現實中的熟人也在網路上做連結,因此自己網路上的言行也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其他人的觀感。
作者擅長描寫人際關係的敏感與衝突,本作也把這個優點表露無遺。
這群努力求職的新鮮人,除了要面對檯面上的挑戰;同時也要面對檯面下自己對自己,自己對他人,他人對自己的 輕視、偏見與忌妒。
透過這個作品,可以讓讀者反思自己生活中使用SNS的狀況,以及回想(or期待)自己求職的過程。
1.關於SNS
我個人對於與網友的互動並不熱衷
之前互動的形式都傾向是留言板式的那種來往 or blog文章底下留言之類的交流
大概和我個人喜歡長篇大論有關吧
聊天式的隻字片語總覺得沒有再回顧的可能
所以並不太在FB、Plurk之種適合發短句媒體上發表太多個人的意見
這類的主要還是給我
"筆記"用的,比如說看一則有趣的新聞,一首好聽的MV
就會分享這種連結,但並不會加什麼個人的意見。
不過會在網路上公開一些事情,多少還是有種希望人看的期待
以前我有在經營個板,也曾因為在上面與人互動發生不愉快
事後反省,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因為沒辦法看到對方的語氣與表情
有時候沒有惡意的陳述,都有可能被對方誤解
(像我以前看到
在句中後面加 "呵呵" 會覺得不爽。XD ;而我以前會用 =
= 等表情符號
我個解讀是無言,但有人說這個是不屑的眼神)
面對面溝通都有因為種種因素而失敗的
網路上的溝通,不確定性又更高了。
但其便利性又讓人不得不用
只能說人際關係又多了一個新的次元了 (可說是四次元的人際關係。XD)
2.求職與面試
坦白說我沒有太真槍實彈的面試經驗。
升學管道上沒有面試過
求職時的面試,因為有同實驗室的學長已經在裡面建立不錯的口碑
所以我找到目前的公司時,根本就是進去和主管 "聊天" 就錄取了。
不過關於日本人就活的盛況與重視程度
我倒是有從旁參與過。
去年年底去大阪玩的時候
走在路上,迎面過來的,是一群又一群 就活說明會 散場的人潮
生平第一次親眼看到這麼多的西裝與OL裝的男女性。wwwwww
我去景點結束回去搭地鐵
那散場的人潮竟然還沒中止 (至少快二十分鐘過去了,可見這人有多少)
也因此和他們一起在電車上 (超擠)
聽他們討論求職的心情,以及看到身旁的人翻閱自己履歷
那種對於未來不安定的氣氛,也感染我這個觀光客。XD
所以對於本作中的一些場景描寫,以及那種氣氛,我倒還蠻能體會的。
書中的情節其實如果轉換成一群人組個升學讀書會
最後團體有落榜也有上榜的人
兩種不同結果的人如何安慰或誠心恭喜彼此,正是測試彼此友情的試金石。XD
3. 網路的安全性
嘛,學資工的我對於這個體會很深
所以我早就做好了敢放到網路上的東西,即使是隱藏著
也是有可能被別人看到的心理準備
所以如果有真正私密的東西
不要用任何形式放在網路上。
另外一個就是書中有提到用 email蒐尋別人資料的方式
嘛,這個算是基礎功了…
基本上有google
,把什麼帳號、ID、IP google一下
若對方是
"一以貫之"的人,且又很常在網路上活動…
那麼就是個人資料全都露了。XD
///////////////////
總評這本書其實劇情走向都不讓人覺得意外 (除了最後
"何者"的出現)
本作品的精華就是在於描寫人際關係互動上的微妙氣氛
加上日本人一向就是表裡分明的相處模式 (本音與建前)
其在SNS上的表現可想而知更是精彩。
不過我個人一向忌妒少年得志的人
所以我對於這作者有比較高的期待(?)
綜合來說評價這本書,還是"中上" 這樣的等級。 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