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雜記]生滅原知色是空 - 陳寶琛 落花詩其一 有感

陳寶琛是末代帝師,即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老師。 其落花詩是我大二時聽葉嘉瑩的演講時才知道的,初聽相當喜歡,至今不忘。傷春悲秋乃中國詩人傳統,落花流水感慨人生苦短亦是文學中的常題。 個人以為這首詩是落花相關系列的大成之作,對於中國古詩有興趣得值得一讀再讀。

葉老師的演講我當初有錄音下來,這幾天整理電腦資料時有回味一下,網路上有找到相關的資料,其實當初演講時也差不多就是這些主題:
葉嘉瑩-從現代觀點看舊詩 http://yizitong.com/common/content.php?poetry_id=1996&content_id=1&l=3

落花詩第一首如下: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
    雨裏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


這首詩大讚啊!
把我的心情和人生觀都講出來了
以下算是當時聽演講的筆記整理,在葉老師的講解為主幹,並錄有自己當下的心得雜感。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
    -> 這句很悲情啊,在一定年紀後,我們明明就知道,出生之後就有死亡,萬物的生命一定會有終結,花朵如此,人也如此,我早就知道如此,但又無可耐何。 我雖不忍心看到美麗的花朵淍謝,但誰又忍心看到我走向死亡呢? 理性上我早就知道這是常態規律,但情感上我又無法接受,真的是非常難以描述清楚的感觸。但無論能不能接受,抑或者根本就不去想這個問題,花朵還是凋謝,人 還是會死。

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
    -> 上句很妙,引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和題目的「落花」緊扣,對詩人來說,夢中的香甜結束後,所入目的卻是落花的悲淒, 這種情境上的差別真的是讓人不禁垂淚。而對我來說,我智慧越增,越覺得學海無涯,窮生也得不了萬一,而人生無常,處處只見後悔,有時候不免又會覺得,乾脆 自己什麼也不要知道,什麼也不要了解,像夏天西瓜上 的蒼蠅,像秋天樹上的蟬,無所知,則無所畏。而下句也妙,花落了之後,落到哪裡去了?風吹花落之後,哪一片花都不能做自己的主張,我們人生也不就如此嗎?

作者覺得我們像六畜蚊虫一樣無知無覺於自己的苦境),但又很悲哀地被七情六欲、人生遇合所糾纏,我覺得這種境界很妙。而換個角度來講那個蛛網,不但網住了落花,也網住了陳寶琛,讓他寫了這首詩,也網住了我,讓我心生感慨,而它,網住你了嗎?

雨裏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
      ->上句有典故的,李煜,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再度緊扣落花(這首詩除了意境妙,用典好以外,緊扣題目,前呼後應,讓我讀得很爽快)而用典的好處,有點像寫程式裡的call function一樣,讓我們從一句詩裡,就可以體會多種包含中國古典文化意象的詩境。

金縷曲,又是一個典故,金縷衣,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又是落花,又是用典,妙不可言。

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
     ->我們人生豈有返生香,豈有時光回溯器?我真想上達天聽,去問 問老天爺(碧翁),為什麼人生多悲,且又苦短。我們為什麼而生,又為什麼而死,我們活著是為什麼?而我們若終將死去,又該如何活著呢?

初聞此詩,心境的複雜是難以形容的
清末的陳寶琛有著和我相同對人生的感觸
這種隔著時間距離的默契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在今日午後興趣故重新省讀這個詩篇
並誌之以做回憶。

by the way, 陳寶琛有個八卦,就是他很不喜歡洗澡,曾經傳言其認為人生一世只需洗三次澡,分別是「出生、結婚、死後」…嘛,實在難以苟同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