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電影]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Borat) 心得



這部在06年時就看過了,但那時候只看到一半,印象中這部片算那裡蠻紅的片子(這裡的紅是指在美國地區,但在台灣知名度也不小)

如果完全沒看過這部片的,可以看wiki的介紹,蠻清楚的。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3%A2%E6%8B%89%E7%89%B9_%28%E7%94%B5%E5%BD%B1%29

總之劇情就是惡搞,當然這些胡來的笑點是有批判性的(或者說是電影製作群刻意想要給觀眾引發一些情緒或思考上的衝突) ;事實上如果正經的來看這些略顯得低俗的笑點,會有笑不出來的感覺,但另有說法是這部片所要批判的,就是會因為這部片惡搞所發怒的人。(不過個人終究還是覺得這部片的製作者重視的是電影的「話題性」而已,而沒有太深層的想法)

這電影用了哪些笑料其實wiki講得很清楚,反正就是男主角裝做是一個從哈薩克來美國學習「文化」的記者,而這主角事實上也不是哈薩克人…然後他們利用這假身份和很多不知情的美國人互動,最有趣(下流?)的是他們會做出一些讓人傻眼的舉動,來測試那些美國人的底線。

整個故事裡讓我覺得開懷大笑的部分幾乎沒有,頂多覺得他們滑稽的行動「可笑」而已…不是因為他們的舉動低級而我本人太過正經而沒辦法體會其中的幽默(那蠟筆小新前期我也是笑得很爽),而是總覺得他們的舉動有太多刻意想要激怒別人利用別人來成就自己這部電影的成份…尤其是這部片裡那些哈薩克民眾其實來自羅馬尼亞的一個小村,而且他們完全不知道要被拍的是這樣的一部片子(因此事後他們有集體告這部電影的製作單位,不知道這個訟案怎麼收場)…這種欺瞞的行為就算這部片的製作背後有什麼深遠宏大的企圖心也是我不能原諒的。

至於被認為有批判或反批判的成份,如同開頭我說這部片給我感覺是創造的話題性重於教育性、反思性,因此我對於一些人看完這部片有了「對於西方人的文化歧視打一巴掌」、「有深意的社會觀察」、「揭開那些「政治正確的人」存有的虛情假意」、 「反諷美國人對於其他遙遠落後國度的偏見(進步的美國 和 低水準的哈薩克)」,個人是不怎麼認同啦…應該說製作群們應該也知道觀眾會有這些思考、但製作群們並沒有特別想要表達的東西,上述我括號引述的那些看完這部片會有的想法,是觀眾本身所產生的文化反思而已,我不認為製作單位有既定想要表達的中心主旨

只要有點常識性的人都知道一直挑戰對方尺度的底線,然後看到對方被引爆後再諷說:「哈,我就知道你們都是帶著表面光鮮亮麗的假面具」這種行為是可笑的,因此要我對這部片在批判性方面有什麼太高的評價是不可能的。XD

如果說這部片有反諷美國文化的成份,我倒覺的這部片表現出那些「上流」美國人的忍耐度以及包容力,芭樂特那些行為如果是在「中、下流」的人表現,只怕不是只有被打911這麼簡單而已。(我這裡指的上、中、下流不是指經濟或教育水準,而是指修養與道德,但這常常和前者有不小的正相關)


也不得不說製作單位的拍片方式相當大膽且特別,但我想他們也算準了前述美國人的包容心;應該說有柿子挑軟的吃的成份,如果他們捉弄的對像是犯罪率較高的區域…以美國的治安…我想應該有機會吃到子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