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書摘]楢山節考 心得雜感



「楢山節考」這個詞是我很耳熟,但完全不知道其含意的詞,本來還以為是什麼成語(但也一直沒去google它),直到過年前去圖書館晃晃時,看到書架上有著這樣一本的書籍,才意會到,原來是本日本小說啊。

是深澤七郎的成名作,在對這部小說閱讀前,因為對故事情節完全沒有概念,但也因此在閱讀之際對於深澤七郎構築的舞台有種強烈的衝擊,讀完之後餘韻在腦中徘徊不去!

故事大綱就請關鍵時刻的名嘴們來說說好了(大約1分40秒之後,西屏會開始開講):






來說說震憾我內心的部分吧。

架構的舞台是因為村落糧食有限,所以老人活到超過歲數就要「被上山」等死,同樣的習俗我之前聽過愛斯基摩人也有,初看時會覺得是種順應自然而不得不為的民俗。

然而本作精采(可畏)的地方就是把這種習俗「無奈」的情緒完全稀釋掉,而把「仇老」的民俗變得理所當然。村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年邁的婆婆的自己都覺得活得很老真的很不應該,牙齒太健康怕被人說閒話還會硬去撞石臼。

本故事營造的氣氛最殘酷的地方就是讀者們可以從中領悟了一些社會上所謂規矩或漏習的成因,以及身在其中的無力。小說呈現出來的是被孝道文化洗禮的人來看會覺得荒誕的民俗、儀式與歌謠,但反思我們現實社會中看到的種種習慣,真的沒有一些荒謬的成份嗎?又某些看起來不合理的地方,其成因真的是不合理嗎?

其實人類社會本來就是不斷在變動的過程,習俗會變,觀念會改。但人又是習慣的動物,一但意識型態定型了,要改就很難。正巧20、21世紀,每十年的社會變化可能都超越以前100年的變動幅度,世代間的代溝於是加劇。

這部分我想兩性關係與平權在20世紀以降的變化會是很好切入的觀點。男尊女卑的成因,以及之後女權的提升與被重視,這變動不是幾個思想大師就能推動的。雖然他們可能負責點火XD,但真正變動的原因,我想就是經濟上的分工型態的改變(這部分我之前寫的愛情的正常性混亂 讀後心得雜感有更進一步討論)

回到這部小說,總之不愧是部當時發表之初,能讓許多日本文壇大家為之一震的作品。我也看了一些電影的片段,也覺得很震憾人心,不過最深刻的心情還是發生在看完小說時,掩卷嘆息的那一刻。

來講講題外話,之前有聽過日本長野信有「姨捨山」 (在信濃之國的歌詞中有出現),當時覺得這個山的名詞有點好笑與特別,不過其實這山的名字正好就是日本過去有棄老傳說的一種例證。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姨捨山的故事 (http://blog.xuite.net/mary20130909/blog/157799423),是說好像兒時在故事書有讀過,看完楢山節考之後再看這個故事,有種找到平衡情緒良藥之感。XD

另外最近吵得火熱的年金改革議題,也有點讓人想到楢山節考的味道。(只是受害者是未來的年輕人),不過這部份各人有各有立場,觀察角度錯縱複雜,一時半刻也無法說清,就待之後有機會再說說我的想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