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電影心得前,先從原著小說的讀後雜感開始談起。
上周去台北看演唱會時帶了這本在車上打發時間。對於兩位心理學的大師:榮格與佛洛依德其交流以及之後絕裂的過程有點興趣,而且這本書還額外提到一個女性莎賓娜,讓我期待小說裡的劇情會是個錯縱複雜三角關係的修羅場。
結果打開書看沒30分鐘,竟然站著看書的我都不小心睡著了。(幾度因為書差點掉下來時而驚醒)
這本書號稱是小說,但讀起來的感覺比較像是科普書。書中基本上是順著時間軸來陳述榮格與佛洛依德如何相識到合作,最後再因學術理念分歧而絕交的過程,但本書一提到某一個事件,或者是歷史文件(ex.某封榮格寫給某人的信),就會花上幾段甚至幾頁的時間在講相關的背景歷史以及心理學的解釋,或者是相關事件在心理學發展史的意義…
這種劇情斷裂感有點像是你在看一部科幻電影,每幕劇情只要一出現一個新的現象或機器,就立刻插播3到10分鐘那個現象的原理或機器的發明、量產過程。
總之讀起來很容易進入夢鄉,但來回總計快4個小時的車程裡,大致看完了本書了,對於這兩人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心理學的立論有點基本的認識,但完全沒有原先期待的三角戀之類的八卦感,甚至兩人的絕裂也沒有太過激烈的衝突,有點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自然而然的不再來往的感覺。(雖然榮格據說因為這件事而憂鬱數年)
至於書中的女主角莎賓娜,她開始是榮格的病人(但也是個醫學生),後來和榮格一同在研究上合作,從醫病、師生關係變成榮格婚姻的第三者,後來榮格與她分手後,她轉而和佛洛依德求教,最後成為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者。
我一直覺得她是個很神奇的存在,因為從書裡的描述榮格在講述她的病情時相當嚴重,會輪流陷入嚴重的憂鬱或突發地大笑,然後只要她想起小時候父親打她的畫面時,她會有強烈的性興奮感,然後開始失禁並自慰。
這樣的病人竟然可以有機會治癒(至少後來正常的結婚生子,並且成為心理學家)?因此我一直很期待看到治療的方法,也疑惑真能治療這樣嚴重的精神病的可能性,可惜書中以及電影裡都沒有描述這個過程,彷彿原本的發病情況像是裝的。(本書作者覺得可能其實她的病沒有榮格描述的這麼誇大)
因為看完小說後對於整體故事還是有一些疑惑,於是也找了電影來看。當然也期待看Keira Knightley (之前看過她演的傲慢與偏見以及最美的安排,對她很有好感與印象) 怎麼飾演女主角,尤其是她發病的樣子。
電影相較於小說,基本上好懂很多,但依舊不符合我心中的期待。我期待的是想看兩個心理學大師的交鋒,但電影更側重描寫榮格在決定自己是否要出軌的遲疑不決,以及出軌之後想要再離開不倫關係的心理掙扎。
而Knightley演女主角的發病樣子是用貌似猩猩般的拉長下巴,並呲牙裂嘴的扭曲,本以為大概是尺度關係把原本書中描寫女病患的性興奮的設定拿掉的緣故,但發現電影其實還是保留這個設定… 而且一幕她與榮格的床戲也是這種演法(也就是此女在性興奮時很像猩猩)… 讓我頓時覺得這部是破壞我對於這個演員印象的作品啊!
總評這個作品,雖然標題寫得很聳動,但內容是雷聲大雨點小。小說有很硬派的心理學發展史內容,像我這種門外漢不容易有共鳴。電影平易近人但也流於平淡,若兩個主角男角不是演兩位心理學大師,那麼題材的呈現其實就是一個平庸的婚外情而已。
最後要說兩位心理學大師其實感情上的問題都不少,榮格除了莎賓娜外,也有其他的情婦,而佛洛依德則和據傳和自己小姨子(也就是妻子的妹妹)有染。只能說這部除了破壞我對於Knightley的看法之外,也破壞了我對於兩位心理學大師的印象的危險毀滅性作品。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