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寫於2015年4月7日,轉眼…六年過去,剛剛發現草稿,是篇不帶太多感想的書摘,整理之後就發佈一下。
對於舞藝伎有些認識,當然是從電影開始
幾年前有看藝伎回藝錄,然後前年在日本的飯店裡,有看到電視在播宮藤官九郎的舞妓Haaaan!!! (大推後者,相當搞笑)
這本算是入門書吧,雖然看起來講商管經營,但是有大半篇幅是在介紹京都舞藝伎的歷史、養成系統與組織文化,由淺而深的介紹這個京都花街的成功之處。
第一章介紹歷史,比較意外的是近二十年來京都舞藝伎的人數倒是維持住了 (總數約200人),但和1955年時的6百多人相比還是有些危險。
第二章著墨於介紹花街組織,主要是舞藝妓與茶屋、置屋的關係。茶屋是宴會的地方,而置屋則是舞藝伎的「家」。
第三章講解「謝絕一見客的制度」 (相信很多初通藝舞伎的人也對這個制度有點認識,即初次消費者需要熟客的引薦才行,否則會不得其門而入)
第四章則是講述舞藝伎的養成與職涯,一般來說初入門的是從舞伎開始,學了五、六年到二十歲之後,漸漸往藝伎的道路前進。舞伎偏向招待的功能,而藝伎則是要精通伎藝。
第五章則是講京都花街產業(茶屋與置屋,以及其他相關產業如和服店、料理店等等的關係),當然也重述這個產業信用制度與顧客消費的方式。 第六章介紹舞藝伎的評價制度,並且系統性的介紹舞伎藝的迷人之處。(體貼入微的服務、可愛的身段,精練的技藝)
本書的重頭戲,也是比較符合"經營學"這個書名的章節是最後兩章(第七、第八章)
第七章介紹京都花街的「學校制度」,並且說明這個制度在舞藝妓養成潮流中的優點。(因為義務教育的規定之後,加入花街的少女必需要受完一般教育才行,所以這時候舞藝妓的養成就需要一些較速成的方式。不過其實重頭戲還是在於每天晚上三場宴會的「實戰」(On Job Training)上,但白天少女們還是需要去女紅場(藝伎學校上課)。 所以不少藝伎都說,其實要成為一個藝伎,最重要的其實是健康與體力。(因為可能每天兩、三點才睡,然後一早就要去上課,晚上也沒得休息)
第八章除了比較京都與大阪、東京的花街差異,分析比較為什麼京都花街茶屋至今能成為日本傳統藝術代表的原因。基本上京都花街勝出的原因就是在於其經營的分工化(料理與茶屋分離,讓經營的組織不會太過龐大),以及顧客服務的客制化(較嚴格的謝絕一見客傳統,以及不直接付錢的方式,有助於培養熟客的信任與了解),再加上其對於時代潮流的應變(收大量非京都出身的女孩加入藝伎,與旅行社合作等等),讓讀者們可以知道其成功的因素。
總體而言看完這本書 會對於這個產業有個清楚的輪廓,也對這個職業的魅力,以及為何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有所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