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連假索性找了數位修復版本來看,劇本是吳念真本人的親身故事:一對鄉下成長的年輕男女一同到台北,彼此為生活未來奮鬥,之後男生當兵,而女生因遠距離而轉嫁給他人,簡單來說就是個兵變的故事。(女生叫阿真,因此吳念真的「念真」這個筆名也是因此而來)
總評來說本劇的菁華在於呈現那個時代的風味:鄉村年青人的都市漂泊旅程。如果不是因為片中呈現了很多我熟悉且懷念的要素,那本作品劇情面在不是經過那個時代的我來看,就是一個很平淡的流水帳。
本片讓我懷念的要素有:山城風情與礦工的悲苦(我爺爺的確也當過礦工)、地下化之前的台北車站,還未拆除的中華商場。現在年輕的一輩(1990年之後出生的)應該都很難感受這作品呈現的氣氛吧?
目前台灣的鄉村生活水準大多數已經相當完備,物流業的興盛讓很多人在鄉間也能擁有在都市般的購物便利性。雖然社會新鮮人起薪停滯,但也鮮少聽到有人必需因為家境因素而棄學。(已少有要求子女不讀書,國中畢業後就去工作、學一技之長的情況了) 當兵也是,可能部分人還服過一年期兵役,但有更多是服替代役的了。
本片讓我懷念的要素有:山城風情與礦工的悲苦(我爺爺的確也當過礦工)、地下化之前的台北車站,還未拆除的中華商場。現在年輕的一輩(1990年之後出生的)應該都很難感受這作品呈現的氣氛吧?
目前台灣的鄉村生活水準大多數已經相當完備,物流業的興盛讓很多人在鄉間也能擁有在都市般的購物便利性。雖然社會新鮮人起薪停滯,但也鮮少聽到有人必需因為家境因素而棄學。(已少有要求子女不讀書,國中畢業後就去工作、學一技之長的情況了) 當兵也是,可能部分人還服過一年期兵役,但有更多是服替代役的了。
說到本作品是兵變的故事…但嚴格來說片中的男女也不算交往,依吳念真本人的說法是「沒牽過手,也沒給過會結婚的承諾」,所以女主角情感道路的轉身也沒有不可原諒的部分。當然可以體會以男生所感受的悲傷,畢竟當兵初期兩人通信的心意,那種堅實感會給人一種兩人之間的羈絆是不需要言語來證明的錯覺,卻也讓事與願違的悲傷更為刻骨。
除了悲戀的要素之外,本作其實更多呈現的是小人物的無奈感:明明很會讀書,但卻只能放棄學業,明明要開始展開職涯,但卻因兵役而中斷。明明擁有堅實感情(?)的女孩,卻不敵距離。明明在礦場賣命危險又辛苦,但為了一家生計也只能苦吞。
總之這些無奈只是降臨自身命運的事實,然而漫漫長遠的人生道路,仍然還是等在你的眼前。本片的譯名叫(Dust in the wind - 風中的塵埃)我想也有幾分承繼這種作品精神的意味。
片中一些山景很棒,回想10年前機車環島之旅也曾經過九份,可惜當時沒有多多感受山景以及遠眺大洋的風味,不知道哪時會舊地重遊,再去回味呢?
除了悲戀的要素之外,本作其實更多呈現的是小人物的無奈感:明明很會讀書,但卻只能放棄學業,明明要開始展開職涯,但卻因兵役而中斷。明明擁有堅實感情(?)的女孩,卻不敵距離。明明在礦場賣命危險又辛苦,但為了一家生計也只能苦吞。
總之這些無奈只是降臨自身命運的事實,然而漫漫長遠的人生道路,仍然還是等在你的眼前。本片的譯名叫(Dust in the wind - 風中的塵埃)我想也有幾分承繼這種作品精神的意味。
片中一些山景很棒,回想10年前機車環島之旅也曾經過九份,可惜當時沒有多多感受山景以及遠眺大洋的風味,不知道哪時會舊地重遊,再去回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