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書摘]Patti Smith -只是孩子(Just Kids) 心得雜感

Patti Smith在女性摇滾音樂的歷史上有著教母級的地位,一鳴驚人的唱片Horses封面,成為本書 Just Kids的最佳注腳 ,拍攝照片的人為本書的主角Robert Mapplethorpe ,同時也是位經典的攝影家。Patti Smith在書中如此形容這幕傑作的誕生:我的聽覺之劍,要插在羅柏的視覺之鞘裡。



Horses - 聽起來頗有女騎士在荒野上獨馳流浪詩人的味道,可以想見1970年代的人們聽到這首歌時那種耳目一新的衝擊。不愧是成名曲,專輯封面照片也是經典的一幕。



Because the Night- youtube上了Patti的歌曲裡,以喜好度來說我最喜歡這首,不過曲風上和認知的搖滾相比,刺激度或反叛度就不高


本書描寫的,就是兩個年輕男女,意外相遇,然後曾在追求藝術創作的前程一同作伴,之後因故分開,但仍心繫彼此的情況。(雖然我總覺得Robert心中的Patti,絕無Patti 心中的Robert這麼高的份量)

書名源自有日Patti Smith與其愛人Robert在某個秋日相依走在街道上,被一對老夫妻注目,女人對丈夫說:「我覺得兩個人是藝術家」,丈夫只回答:「他們只是孩子」。不得不承認女人的眼光總是比男人銳利,兩個人的確擁有稱得上是藝術家的成就;但說他們在那個當時只是孩子也完全正確,對於自由創作的嚮往,對於一切事物的好奇與探索,都像是個孩子。

從這本書第一次知道了垮世代(beat generation)這個詞彚,查了一下這個詞意外地和文學與創作領域有著比想像中更深的連結。看了維基裡所條列什麼是垮掉的一代的生活,用在本書裡Patti以及Robert的過往的情況,的確適切,但書中給我的感覺Patti還算是收斂,而Robert則是完全地不顧一切了。

另外也從本書才知道原來安迪沃荷曾經被狂粉槍殺的事件,這個在美術課本上出現一些讓我只想要吐嘈作品的藝術家(至今仍是很看不慣他的藝術風格,以及其追求商業化以及創造名聲的渴求),不過在本書裡我看到了他在這個圈子的影響力。除了安迪沃荷之外,裡頭也出現了許許多多藝術家的名字,可惜我對於這些領域可說是一無所知。(勉強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而知道了鮑伯狄倫)

Patti Smith的確比起歌手,更像是個詩人,所以她的音樂(像Horse),就很像是個有背景樂的詩歌吟詠作品。 也因為Patti Smith是個詩人,所以本書裡許多句子都很具詩意般的美感。

本書描述的完全是一個此時此刻身為宅宅工程師的我接觸不到的世界:LSD,男同性戀,牛郎,SM,各種藝術領域創作的激情,以及種種放縱的情節。裡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與生活型態是我無法理解也不追求的,但閱讀本書裡還是欣羨他們對於創作熱情投入時散發的光芒,以及兩人在這茫茫世間之海裡能成就彼此相知羈絆的可貴。

回想自己和這類型的人曾經有過的交流經驗,大概就屬我一個從理工領域轉讀藝術領域的好友吧。那是我大學時的事,這位與我同窗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同樣讀大學理工科系的好友決定要轉讀藝術領域的研究所。他是有天份的,所以最後成功考取學校,然後也去美國留學深造,不過也因為雙方生活圈而漸行漸遠,不過那時候因他也認識了一些設計、藝術領域的人,雖然和他們的交流僅只於曾經看過他們的展覽,以及一同在網路上玩電動有連線對戰過這樣而已。當然他們的生活也沒有書中裡的人物這樣瘋狂,但已經讓我覺得是不同世界的等級了,而閱讀本書時這些曾經有的感覺再度湧現。

至於書中描寫的感情,則是種抹除情人、家人、創作同志界限而誕生出更超然的關係。實在難以想像Patti Smith的先生是如何看待他的太太生命中有著Robert這樣男人的存在。雖然以佔有欲的角度來看待Patti和Robert的這份情有些膚淺,但知道Patti Smith後來有結婚,心中浮現的第一念頭就是這個。尤其是Patti Smith 願意在二十多年過去後還花心力寫出一本書來描繪他們曾經的這個緣份,但這樣的待遇很可能是他先生所沒有擁有的。(當然換個角度想他先生與Patti之間也擁有Robert所不曾擁有的成份,但這不構成說服我認同這樣的愛情觀念理由… 是說愛情這回事本來就沒有需要旁人認同的需要)

也因為想更深入書中提到的世界,這次去圖書館也借了一些搖滾樂相關的書籍,開啟了我一個新的視野,我想這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