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基本薪資的問題算是熱鬧,而政府已經做了決議,除了月薪緩漲之外,還多了神奇的條款: "連續2季經濟成長率(GDP)成長超過3%,或連續2個月失業率低於4%後,再由現行1萬8,780元調升至1萬9,047元"
以近十年的經濟態勢來看,應可以預期在馬政府結束之前,都不會符合此條件了。
今天在bbs上看到個奇文 [問卦] 基本薪資提高至3萬台灣會變得怎樣? (by atzkgb @ ptt),看到鄉民們如此熱烈的贊同這篇文章的見解…以及上千的facebook轉貼按讚,不得不讓我意識到目前台灣這股反資仇富的力量如此可觀 - 至少領導了網路上的主流輿論。
回到標題, 如果基本薪資漲到三萬元,台灣會怎樣呢? 如果真的如 atzkgb所說的那樣,那為什麼不提到六萬元,十萬元呢? 如果覺得基本工資升到十萬元產生的不好效果,不代表提升到三萬元會是不好的,那麼又是為什麼十萬元會不好,而三萬元就剛好? 這中間的取捨怎麼來的?數字怎麼決定的? 如果你覺得基本工資越高越好 … 讓何不一百萬元呢?
而用另一反方向思考,如果現行的基本工資二萬左右,再提升個數百元會造成企業很大的負擔(最近再吵),那麼往下降到一萬元,是否台灣的企業就會飛天了呢?
從上面的兩個方向思考,就知道基本工資的問題不是這麼單純地只是個數字,牽扯的因素很多,調高調低都會有人得益與受害,那該怎麼辦呢?
一般的經濟學原理都會從供給和需求的圴衡價格為基礎著手,往往也都會提到一些強制設定價格所帶來的壞處。基本工資的問題也多少有所提及:百辯經濟學:邪惡的最低工資法!,害人不淺之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害了弱勢勞工?。 傳統上在簡化的市場模型上,得到的結果大多數是硬要提高基本工資的話,所得到的效果是負面的。
個人的經濟學派是偏向自由市場的那派,當然是覺得基本工資這玩意兒最好是沒有。但考慮到現實上勞動市場並不是完全的競爭市場(企業影響政治,政治力影響市場),基本工資的存在一來有穩定民心(就算我能力不夠,只要有辦法就業了,就有一定的保障),再來也算是在薪資訊息不對稱(目前偏向於有利資方)的情況下揭示了一定的底限。
就算理論上勞動市場有供需平衡的交會點,但是沒有完全的比價資訊(實務上也不會有,我們沒辦法同時知道所有公司都開給自己的薪資價碼可以讓自己比較一番),誰也不能說勞工的價格真的就是其在市場上的圴衡價格。
好吧,那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覺得象徵性的微幅調整資本工資的是必要的,至少在目前傾向企業的政府需要有些宣誓性地告訴廣大受雇者「我會和你們站在一起」的「廣告」。否則民怨遲早會爆發的。
事實上基本工資多少並不是這次的爭議的實質重點,會有勞方普遍的反彈,主要是種向政府抱怨「我過得很不好,勞動環境很糟,勞資爭議為什麼大都偏向資方有利的方向」 。 政府如果沒有辦法從根源改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既使這次基本月薪調漲案通過了,那也只是短暫的解壓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