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書摘]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世界から猫が消えたなら) 心得雜感
這本書有電影版,之前在網路上看書評,該人的評價是 電影 >> 小說。幾周前在圖書館看到這本,發現算輕薄型的小說,因此雖然知道有負評但還是把它借下來。
總評是本結構鬆散的小說,看完之後覺得沒有什麼高低起伏,裡頭想說的故事也不有趣。電影的話或許可以有影像與音樂加持而變得可看性高一點,但電影也是有看到別人給予不小的負評:
電影背後的主軸還蠻有意思的,上帝花六天創造世界,而書裡,得到絕症的主角卻遇到魔鬼的承諾:「只要讓世界上一件事情消失,就讓主角可以多活一天的生命。」當然消失的東西需要魔鬼認可才行。(不然讓殺人犯、擦過鼻涕的衛生紙、排水溝的汙泥…等等消失就好)
這部的發想很有趣,因為假定消失的東西必需要物種為單位(ex. 不能限定「殺人犯」,一定要變成以「所有人類」為整體來做消失的單位;不能限定用過的衛生紙,而是要以「衛生紙」這個物品為單位) ,這麼一來,其實能隨意消失的東西就有限了。
若想要消失的是生物,生態圈裡的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有可能導致巧妙的失衡,比如說幾年前曾發生過的蜜蜂消失事件 (參考文章:蜜蜂消失和我有什麼關係? ),甚至連眾人喊打的強哥,也不是隨意當做是滅絕也對世界無害的物種 (參考文章:蟑螂若絕種 影響地球氮循環 )
若想要消失的東西是物品,其實我覺得物品的定義很微妙,比如說「讓電話消失」,是否是手機,家用電話,無線電通訊器,都是算電話呢? 讓衛生紙消失,那是否拭手紙,濕紙巾等也要一視而同呢?
回到本書,其實一開始很期待主角會想讓什麼東西消失,最後選擇消失的東西是:
1. 電話
2. 電影
3. 鐘錶
4. 貓
故事裡並不側重該物品消失後,主角的生活因此有什麼不方便。而是放在該消失的物品之於主角的人生意義。比如說電話,是串起主角和前女友的機緣;電影則是連繫著主角與朋友的友誼;鐘錶則是主角與父親之間的連結;貓則是主角與母親的回憶。
我看到這個標題,還沒有閱讀本書時,大致上就猜想得到故事的走向,以及故事最後可能的收尾。
其實假設讓世界上的東西消失可以換回生命,那當世上所有與自己相關的物品與回憶越來越少的同時,這樣和我們自己本身消失(死亡)有什麼不同呢?
小說看完不甚滿意,但電影有宮崎葵,因為她,可能有機會會找來看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