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書摘]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之前和別人交換書單,對方提了幾個本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這本也在其中之一。自從「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大紅之後,阿德勒相關的心理學書籍也相當熱門,所以這本當時是在圖書館排隊預約的,然後上周才拿到。(至於原訂和我要交流閱讀心得的那個人,後來就…失聯了。Orz)
這本同樣是由「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所著。(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被討厭的勇氣不是阿德勒本人的著作,而且阿德勒本人早作古已久的事實。 沒辦法,我完全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只聽聞過佛洛伊德的幾個理論,知道榮格、阿德勒等心理學家的大名,僅此而已,所以才會如此後知後覺)
我個人對於大師的作品總覺得還是要讀原典,至少也要讀翻譯作品,個人是不偏好讀那種別人整理條列編輯後的「懶人包」,畢竟很有可能有摻有太多非原作者的思維,但日本好像很流行這一類的書籍,之前也讀了幾本與彼得杜拉克相關的書。
不過就當做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的角度來看待本書吧,門外漢還是需要一塊敲門磗。
本書開章闡述了人生的可能的困境,然後引介了阿德勒的目的論:「影響你的行為最大的主因並不是你過往的經驗,而是在於你對於達成目的之信念」。
這套理論有兩大有趣的地方:
一、我們常為會解釋是問題的原因的,往往只是呈現出來的「結果」
書中以看到異性就會臉紅心跳而說不出話因而戀情不順的人為例,一般人以為「就是因為不擅與異性溝通,所以才會無法誕生戀情」,但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相當有趣:「其實不擅與異性溝通只是該人避免及害怕交往過程失敗的藉口,正因為潛意識怕自己沒有魅力才逃避,所以因此才會有臉紅說不出話來的症狀」
二、過往的經驗其實應該與你當下的行為沒有絕對的連結,端看你個人根據自己的「生命風格」,來解釋那個經驗
書中以作者朋友小時候在路上被狗咬為例,該朋友因此經驗而害怕狗,進而覺得世界充滿危險為例,但在作者引導之下,該朋友才想起當時被狗咬之後,其實路過不認識的叔叔載他去醫院,此事反而是人間處處有溫情的一個歷證。
岸見一郎用這個故事來解說,我們的記憶傾向只記得符合自己目前「目的」的片段,但其實同樣的事實之下,可能擁有對於該事件完全不一樣的解讀與定義。有的人甚至會「假造」支持自己目前「目的」的記憶,即使該記憶根本就不存在於曾經發生的事實
如果能認同上述阿德勒的兩大理論,那麼就可以得到一些改變自我的方針:
1. 我們應該勇敢面對人生課題,「沒能力」「過去的創傷」不是逃避的理由,不能面對這些課題僅僅是我們不想、不敢或不願意去試。
2. 我們讓自己的「生命風格」更趨向積極,這包含了:與他人建立關係,建立社會興趣,與他人產生羈絆,這將讓我們活得更幸福。
當然上述過程中,並不是就一帆風順,我們還是有可能遭受到人際上的失敗。這時候書中給我們幾個面對人際挫折的思考方式:
1. 人生難免一死 (俗話說「除死無大事」)
2. 要活在當下,體會當下的幸福,柏拉圖:「重要的不是只有活著,而是好好地活著」
3. 他人並非如你所想地如此在意你
4. 人生就是不完美,但什麼都做不了就放棄的悲觀主義不會讓你更幸福,勇敢面對所有困難,盡己所能,才會有擺脫困境的可能性
本書大致上的思維就是這樣,當然有很多故事來闡述支持作者的這些想法,總體而言是偏向鼓勵人應該要樂觀面對生活的書籍。個人很喜歡書中提到了卡萊爾的故事,他在一次意外,花了幾十年寫好「法國大革命史」的草稿被當成廢紙丟進暖爈,因此有十天心神恍惚。但他用這個思考來勉勵自己:
卡萊爾啊,你寫的「法國大革命史」並沒有這麼貴重,更貴重的是你可以忍受此等艱難,再度提筆重寫,而就是這樣不會對這種事感到失望的人,他所寫的「法國革命史」,才會對社會有所用處
只能說能樣這思考的人,真的很厲害,但我也很贊同這樣的想法…看到此故事時,不禁想起太史公忍辱把史記完成的故事。
因為我不擅與人(社會)建立連結,一直以來都偏向獨行俠式的生活,所以書裡的一些觀點還真的有種「戳到我的痛處」的感覺。當然我並不會因此就會開始積極地與社會做連結,然而書中的一些想法的確是讓我之後面對種種人生課題時,可以提醒自己有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方向,或許對於我未來的哪一天,有所幫助也不一定。
看完本書後找了一些網路上「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摘與心得文,發現講的東西和這本書的思維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或許看完這一本書之後,應該就不用特別去找「被討厭的勇氣」以及相關系列書來看了。XD (一種看一本等於看很多本的概念)
最後用動物方城市的主題曲來作結
我覺得歌詞也很有這本書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