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書摘]億萬又億萬 心得


大一修孫維新老師的「認識星空」裡,第一份閱讀心得報告
所讀的是 Carl Sagan 的億萬又億萬 (Billions and Billions:Thoughts on Life and Death at the Brink of the Millennium)
當時也買下這本書,覺得還蠻不錯;但終究是比較科普性質的書,現在來看深度較為不足,講述的科學或現象都算是熟悉,因此沒有辦法讓我有太進一步的想法了

這幾天再翻以前寫過的東西,意外發現仍有保留這份心得的電子檔(部分…後面有一半沒有存檔到…)。藍色的部分是我review新打的…



  科學領域是博大精深的,牛頓認為自己全部的供獻,只不過像是在一片廣大的海灘中拾取幾塊美麗的貝殼。人類目前所了解的科學知識看似很多,各領域的知識多到一個人就算花十輩子也無法全部學完、全部領會。但站在大自然的諸多現象前面,我們還是會對自己尚有億萬又億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恆河沙數的知識還沒有融會貫通,我們實在不能為現在所擁有的成就而自得意滿。

這麼多的科學知識中,帶給我們人類,帶給我們社會什麼?在本書中各篇文章個自獨立,似乎沒有什麼特定討論的主題。但細細閱讀,可以發現作者卡爾.沙根從許多科學的知識(如光的反射和顏色的成因、宇宙學幾個待解的問題等等)開始切入,然後討論但人文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沙根他試圖將科學和社會人文做巧妙的結合,他再三強調了在使用科學知識的同時,要有遠見預見這些知識會對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沙根覺得科學家有一點預言家的性質,他們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他們推測現在的所做所為能有怎麼樣的效果,但他也感慨科學的預測在很多諸多現實的因素干擾阻礙下,常常沒有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這個社會似乎將科學與人文分得太開,從國中時就有理科和文科的分野,從高中時就有自然組和社會組的分別。但在本書中,沙根告訴我們,科學和人文這兩種文化是相輔相乘的,人文文化的思維會影響科學文化的發展;科學文化的演進會改變人文文化的內涵,這兩種文化應該彼此溝通合作,形成第三種的文化形式,這樣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才有所助益。

  接下來分別是我閱讀本書各部中所得到的收獲,全書有三大部分:量化的力與美、保守份子想要保存些什麼、感情與理智的衝突。 

  一、量化的力與美:各式各樣的科學記號和數字似乎在科學領領域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對科學家、工程師、研究員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處於眾多數據和測量記錄所建構而成的藩籬內,和這個外邊「有情有義」的世紀似乎不太搭配。作者在這個部分中,用了淺顯易懂的科學實例來和讀者們說明量化的數據是很有力量且實用性十足的。(其實這段心得只講到前面兩篇文章,這段章節裡蒐集了七、八篇雜文,有講數字,有講歷史,有講光波,有講宇宙,在這份報告我只重點式的提出對於同書名主題「億萬又億萬」這篇科普雜文的感想)
        
        二、保守份子想要保存些什麼:這篇蒐集的雜文主要是關於「科學發展與環境汙染」「溫室效應」「能源科技與環境」「宗教與科學的衝突與互動」等等主題的雜文

  三、感情與理智的衝突:這個章節收錄的文章就更雜了,有講美蘇軍備、二十世紀的科技發展、有講生命科學,有講自己的生死觀…
  很可惜的第二、第三那大部分我這份電子檔竟然沒有存檔到,因此也無法還原當初打了些什麼,肯定應該是對於這些雜文的「某一篇」發表感想而已,對於一本雜文集的著作要打出有「主題性」的心得,是相當困難的;但對每篇文章都發表獨立的心得又會使得整份報告沒有主軸,因此我當初肯定是有把這份報告的論點和感想做個收斂,但此時此刻已經無法得到我當初是怎麼寫的。要我現在回頭再寫,一定寫得是和當初完全不同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